海南成功突破尖鰭鯉人工繁育關鍵技術
央廣網???1月8日消息(記者 付美斌)11月8日,記者從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淡水漁業研究所了解到,該所研究團隊成功突破了尖鰭鯉人工繁育的關鍵技術。
保種的尖鰭鯉親本(央廣網發 受訪單位供圖)
尖鰭鯉俗稱“海鯉”,隸屬于鯉形目、鯉科、鯉屬,主要分布于我國海南及廣西欽州的局部狹小水域,現僅在海南萬泉河博鰲河口段保存有極小的種群。鑒于尖鰭鯉是優良的水產種質資源,原農業部在2009年設立了萬泉河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對其予以重點保護。然而近年來,尖鰭鯉的生存面臨諸多嚴峻挑戰。棲息地功能不斷退化,外來魚類入侵,再加上人類各類活動的干擾,諸多因素的疊加,使得尖鰭鯉的資源量持續下降。如今,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滅絕風險與日俱增。在此情形之下,針對尖鰭鯉開展搶救性保護以及實施人工繁育已然刻不容緩。
2018年起,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淡水漁業研究所系統地開展了海南淡水土著魚種質資源調查和保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24年,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淡水漁業研究所聯合海南華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攻克了尖鰭鯉人工繁育的關鍵技術,繁育出苗種。
人工繁育的尖鰭鯉(央廣網發 受訪單位供圖)
今年10月23日,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在文昌市組織專家對尖鰭鯉親魚和幼魚進行了現場查驗和測量。經現場測試,基地現保種有尖鰭鯉親魚595尾,平均全長為46.6cm,平均體重為1.6kg;繁育出當年幼魚2.4萬尾,平均全長為8.2cm,平均體重為8.41g。
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淡水漁業研究所副所長蔡杏偉表示,尖鰭鯉人工繁育技術的成功突破,在海南淡水魚類保護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借助增殖放流的手段,可恢復尖鰭鯉種群資源及其規模,以此保護和恢復萬泉河國家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其可為淡水養殖領域提供具有開發潛力的優良種質,這對于后續推動海南淡水土著魚類的保育及開發利用等各項工作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