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滅絕與再發現植物之——倒心葉野木瓜(166)》
消失在山野的佳果:倒心葉野木瓜
(絕滅 EX)
倒心葉野木瓜 Stauntonia obcordatilimba C. Y. Wu & S. H. Huang
是木通科野木瓜屬木質藤本,中國特有種,產于云南東南部,生長于熱帶常綠林中,海拔 1000米。該種于1979年發表,模式標本于1940年采自云南富寧,該種至今僅有模式標本,盡管相關專家在20世紀80至90年代曾經專門到模式產地進行尋找,但未能發現野外活體,而原生境森林植被已經被破壞殆盡,因此2013年被《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評估為絕滅等級(EX)。
倒心葉野木瓜 Stauntonia obcordatilimba C. Y. Wu & S. H. Huang
【孫英寶繪圖,根據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標本號 00664831】
1. 花枝一段, 2. 雄花, 3. 雄蕊。
形態特征
莖纖細,有線紋。掌狀復葉有小葉3-5 片;小葉革質,倒卵狀圓形,有時闊橢圓形,大小變化極大,先端圓、微凹至倒心形,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邊緣增厚,上面有光澤,下面蒼白色;小葉柄較纖細,長約1厘米。花雌雄同株同序,數朵組成簇生于葉腋的總狀花序;總花梗和花梗均極纖細,花序基部具數枚闊卵形的苞片。雄花黃綠色;萼片 6,外輪3片披針形,先端長漸尖,較薄,兩面平滑,內輪3片較狹;花瓣缺;雄蕊較萼片短一半,花絲合生幾達頂端,長約9毫米,藥隔突出所成之角狀附屬體長約2毫米,退化心皮3,很小。雌花:萼片與雄花的相似但較闊,心皮3,卵狀柱形,基部有6枚長約1.5毫米的退化雄蕊。
發現之旅:從似曾相識到科學定名
1940年,植物采集家王啟無進入云南省富寧縣,在海拔1000米的密林中看到了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植物,一種柔韌的木質藤本靜靜地攀緣在樹梢,纖柔的黃綠色花朵開滿枝頭,如散漫在林間的星斗。詢問當地居民后得知,它能結出土豆般大小的果實,常被部分少數民族當成草藥,是云南極為常見的野木瓜。
野木瓜最典型的特點是葉片。幾片狹長的小葉聚在一起,組成酷似手掌的掌狀復葉,因此又被稱為鴨腳蓮、五爪金龍或七葉蓮。但王啟無發現的這種“野木瓜”卻非常奇怪,葉片雖然也是掌狀,但每片小葉又寬又圓,葉尖還微微凹陷,形成奇特的倒心形。這種由倒心形小葉組成掌狀復葉的“野木瓜”實 屬少見,為此,王啟無先后采集了兩份標本。
1979 年,根據王啟無采集的標本,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吳征鎰與植物學家黃素華一起將其發表定名為一個新物種:倒心葉野木瓜,成為中國野木瓜屬植物的重要一員。遺憾的是,此 后雖然植物學家多方尋找,卻再未發現任何一株野生植株。倒心葉野木瓜最后的枝條、葉片、花朵,宛若時光的剪影,黯然塵封于紙間。
研究名人:國家科學技術獎得主吳征鎰
吳征鎰先生研究工作像(引自網絡)
倒心葉野木瓜的定名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學技術獎獲得者吳征鎰(1916-6-13~2013-6- 20)。他是中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權威學者,參與定名的植物分類群達1766個,是中國發現和命名植物最多的植物學家,被譽為中國植物的“活詞典”。
植物名實圖考書內封(引自網絡)
1916 年,吳征鎰生于江西九江。他少年時記憶力超群,偶然在書房里看到清代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和牧野富太郎的《日本植物圖鑒》,竟按圖索驥,在自家對面的花園中認知了幾十種樹木花草,也埋下了日后專攻植物學的種子。1933 年,17歲的吳征鎰考入清華大學,1937年畢業后留校,任生物系助教。 1950年2月,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成立,吳征 鎰任研究員、副所長。然而1958年,年逾不惑的吳征鎰卻毅然主動請纓,舉家遷往昆明,任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轉折點。
《云南植物志》書影(引自網絡)
《中國植物志》書影(引自網絡)
吳征鎰從編輯《云南植物名錄》 (1958 年油印本)起步,主持編纂《云南植物志》。1959 年,他擔任《中國植物志》編委,1973年任副主編,1987 年任主編。在主編任上,《中國植物志》共出版 82 冊,約占全志的 2/3。至2004年,《中國植物志》82卷126冊全部出版,最終獲得200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所屬類群:藥食兩用的野木瓜屬植物
野木瓜 Stauntonia chinensis (引自網絡)
野木瓜屬創立于1824年,屬名以英國醫生喬治·斯湯頓(George Staunton) 的名字命名。該屬的模式種為產自中國南方的野木瓜(Stauntonia chinensis)。20世紀30年代,中國植物學家吳印禪對該屬進行了分類學系統研究,并于1936年出版了關于野木瓜屬研究的專著。 大多數野木瓜屬植物的果實可食用。長期以來,江西、湖南各地民間都有食用野木瓜果實的傳統。每年深秋,一些山區集市常有野木瓜鮮果出現。果實一般呈長橢圓形,單果可達300克左右。成熟期為每年的9-11月份,熟時多為橙黃色,黃瓤,可食部分為發達的胎座組織,果味香甜,口感獨特且營養豐富,是一種很具開發潛力的山珍野果。此外,野木瓜種子的含油率達35.2%,可榨油。
野木瓜屬植物還是一種常用藥材,具有鎮靜、止痛、抗炎、消腫等作用,對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等具有一定的療效。現代藥物研究集中于野木瓜屬中的野木瓜與六葉野木瓜兩 種,發現其體內含有三萜苷元、糖苷、脂肪酸類及甾醇類物質。臨床試驗發現,野木瓜注射劑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對治療鼻咽癌、坐骨神經痛、術中及術后鎮痛等具有一定療效。
倒心葉野木瓜 Stauntonia obcordatilimba C. Y. Wu & S. H. Huang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