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之殤!如果繁殖成功,長江中最大的魚——白鱘,就不會滅絕!
長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文明的搖籃,孕育了無數生命與奇跡。在長江曾生活著一種被譽為“淡水魚之王”的魚類——白鱘。不幸的是,它們的生命永遠被定格在2019年。
白鱘的滅絕讓很多人感到遺憾,心痛之余也有不少疑問,為何這么珍稀的魚類,沒能像中華鱘一樣實現人工繁殖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一、白鱘之殤:長江中最大的魚,沒能挺過2019年
白鱘,作為長江中的旗艦物種,其歷史可追溯至約1.5億年前的中生代,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它們體型龐大,最長可達7.5米,重達數百、上千公斤,是長江中最大的魚類,沒有之一。
民間流傳著“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說法,“臘子”代指中華鱘,“象”指的就是白鱘,可見它的體型遠在中華鱘之上。雖說“萬斤”的說法可能有點夸張,但也可以看出白鱘是出了名的“大”。
雖然體型很大,但白鱘一點也不笨拙,其獨特的生物學特征也令人稱奇,它們細長的吻部,看起來就像一把長劍直指獵物。有部分網友可能有個疑問,白鱘的長鼻子,在捕食的時候難道不會影響它們的靈活性嗎?
從生物進化論上講,每種生物的生理構造,都不是隨意進化出來的,白鱘的長鼻子同樣有獨特之處,它的鼻子兩側有不少梅花狀的凹陷,類似一種“微電壓感應器”,利用這個秘密“武器”,白鱘就能準確定位出獵物的位置。所以,白鱘是長江的捕魚能手,這一點連以兇猛著稱的鱤魚,恐怕都不是白鱘的對手。
但就算是處于長江食物鏈的頂端,白鱘仍于2019年12月23日被IUCN正式宣布“滅絕”。造成這個結局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食物缺乏或者人為捕撈,而是生存環境的變化。
自從長江葛洲壩、三峽先后截流之后,通過洄游方式進行產卵的魚類都遭遇重創。1981年葛洲壩截流后,第二年白鱘幼魚的繁殖數量就銳減九成。
1983年白鱘被列為一級保護魚類,但這個舉措并未能挽救白鱘,洄游產卵路線被阻斷后,導致其種群延續能力大大下降,且一直未能有效改觀,在隨后的幾十年內,白鱘消失在長江中。
二、白鱘如此珍貴,為何不進行人工繁殖?
面對物種滅絕的危機,人工繁殖成為了拯救瀕危物種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中華鱘為例,在1983年,長江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就已經實現了中華鱘的人工孵化,1983-1998年之間,共向長江下游增殖放流各種規格的中華鱘苗近600萬尾。
同樣在1983年,白鱘被列為一級保護魚類。那么它為何沒有像中華鱘一樣,實現人工繁殖,從而讓其免遭滅絕的風險呢?既然中華鱘都人工繁殖成功了,同為鱘魚的長江白鱘,為何被區別對待?
幾乎在同一個時間范圍內,遠在黑龍江的另外一種體重超過千斤的大型魚類——鱘鰉魚,也完成了人工繁殖,成功續命。
唯獨長江白鱘,好像是被遺忘了。對于很多人來說,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并不是水產部門不想人工繁殖白鱘,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白鱘的生存環境和繁殖習性更為復雜和特殊。它們對水質、水流、水溫等環境因素有著極高的要求,而在人工環境中模擬這些復雜的條件并非易事。
相比之下,中華鱘的適應性相對較強,為人工繁殖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盡管中華鱘的人工繁殖取得了顯著成果,但白鱘的人工繁殖之路卻異常艱難
三、專家說明原因:親魚數量過少,人工繁殖難度極大
每一個魚種在進行人工繁殖之前,需要對其生殖生物學、行為習性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同時還要捕獲一定數量的親魚,以獲取相關數據。
但由于白鱘數量的急劇減少,加上人類活動的影響,想捕獲一定量的親魚資源變得十分困難。到了20世紀末,白鱘已經變得極為罕見,無法形成有效的繁殖群體。
由于白鱘體型過于龐大,且生活在長江的深水區域,使得捕捉工作異常困難,即使捕捉到也往往是年幼或老弱的個體,難以滿足人工繁殖的需要。同時,白鱘的性格比較敏感,被捕獲后極易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主要表現為橫沖直撞,沖擊繁育池,很容易導致自身受傷,馴養過程十分艱難。
另外,白鱘的性成熟年齡較晚,雌魚為7齡,雄魚為5齡,繁殖周期較長。這使得人工繁殖過程中需要長時間的等待和觀察,增加了繁殖的難度。
但真正的原因,還是白鱘的保護工作起步太晚了!等到發現它們快要消失的時候,才著手去做研究工作,以至于連幾條親魚的樣本都獲取不到,這才是導致白鱘沒能被挽救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要知道,在葛洲壩截流之前,白鱘還是一種重要的經濟魚類,想捕撈幾條親魚何其容易。但那個時候好像沒有人有足夠的風險意識。
如果能夠提前十年進行人工繁育方面的研究,長江中最大的魚——白鱘,就不會滅絕。
結果讓人遺憾,2003年最后一條白鱘現身四川宜賓之后,長江中就再也沒有出現過這種魚的影子。
至此,長江中的三種鱘魚,只剩下長江鱘和中華鱘,原本不該滅絕的白鱘永遠消失了。
說到底,還是保護工作做得太遲了!
不過,人工繁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大型鱘魚的滅絕危機,但這種方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人工繁殖的后代可能存在遺傳多樣性降低、適應力減弱等問題。另外,人工繁殖無法完全替代自然繁殖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和地位。
所以,保護這些大型瀕危洄游魚類,僅僅依靠人工繁殖是遠遠不夠的。為它們打造一個安全、健康的產卵場,才是促進其種群的自然恢復和繁衍的關鍵舉措。
目前,長江鱘和中華鱘的野外自然產卵實驗正在推進,其中長江鱘在2023年3月實現野外產卵。希望在十年禁漁的大好環境下,這些大型魚類能盡快找到它們的家園。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