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與植物之間“兼職”的原生生物
在自然界有一些特殊的生物,你說是植物吧,它又有動物的特征;你說是動物吧,它又有植物的特征。一時還不好分辨。
在生物分類中,這些介于動物與植物之間的生物一般是較低等的單細胞生物,有些雖然是多細胞的,但是并沒有分化出組織,但還是屬于細胞形態階段,這些好像“打了兩份工”、兼具動植物兩者某些特征的特殊生物就是原生生物。
我們來看看這都是一些什么樣的生物。
一、常見的原生生物
(一)眼蟲
有葉綠體,可通過光合作用制造養分(類似植物),同時具鞭毛能自由移動,無細胞壁(類似動物)。常見于淡水,如池塘、水溝。
(二)衣藻
單細胞藻類,含葉綠體可光合作用,具兩根鞭毛能游動,細胞壁主要成分為纖維素(部分植物特征),但運動能力類似低等動物。多分布在潮濕土壤、淡水水域。
(三)夜光蟲
屬鞭毛蟲類,無葉綠體時可捕食細菌(動物特性),但部分種類含共生藻類能進行光合作用(植物特性),夜間受刺激會發光。海水中常見,有時會引發赤潮。
(四)甲藻
具有葉綠體(如溝鞭藻),能光合作用,同時有兩根鞭毛可運動,部分種類無色素時靠吞噬獲取營養,細胞壁含纖維素板片。是海洋浮游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種類為發光生物。
(五)變形蟲
部分變形蟲(如多核變形蟲)會吞噬藻類,但不消化,而是保留藻類的葉綠體為自身提供養分,這種共生狀態體現了動物與植物功能的結合。
(六)草履蟲
因為其外形像倒置的草鞋而得名,全身密布纖毛,靠纖毛擺動在水中游動,肉眼幾乎不可見。體內有細胞核(大核和小核)、食物泡(消化食物)、伸縮泡(排出多余水分)等結構。依靠體表纖毛的協調擺動,在水中做螺旋式運動。屬于異養生物,通過口溝攝取細菌、藻類等微小生物,形成食物泡消化吸收。主要通過二分裂(無性繁殖),環境惡劣時也能進行有性生殖(接合生殖)。
草履蟲是生物學研究的模式生物之一,常用于觀察單細胞生物的生命活動(如運動、攝食、繁殖等),也可作為水質監測的指示生物——當水體污染時,其數量可能減少。
以上這些單細胞生物的特征,體現了生物進化中動植物分化前的過渡形態,也反映了原生生物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二、原生生物的定義
原生生物是一類真核生物,一字之差,千萬不要和原核生物搞混。其定義可從以下關鍵方面理解:
(一)定義的核心
細胞結構:單細胞或簡單多細胞(沒有分化為組織)生物,具有真正的細胞核(真核生物),區別于原核生物(如細菌)。
進化位置:多數為獨立于動物、植物、真菌之外的單細胞生物,部分多細胞種類(如海藻)也歸為此類,但無組織分化。
代謝與習性:形態和功能多樣,有的能光合作用(類似植物),有的可運動捕食(類似動物),有的營腐生生活(類似真菌)。
(二)關鍵特征
多樣性:包括藻類(如衣藻、硅藻)、原生動物(如變形蟲、草履蟲)、黏菌等,彼此間親緣關系較遠。
過渡性:許多種類兼具動植物特征(如眼蟲有葉綠體和運動能力),體現了早期生物進化的中間狀態。
生態地位:是水體和土壤中的重要分解者或生產者,部分為寄生生物(如瘧原蟲)。
原生生物界是一個“雜類”集合,隨著分類學發展,部分種類已被重新歸類,但目前仍廣泛用于概括這類兼具多種生物特性的真核單細胞(或簡單多細胞)生物。
三、營養方式
原生生物的營養方式多樣,根據獲取能量和有機物的途徑,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光合自養型
這種類型的原生生物特點是含葉綠體或葉綠素,通過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合成有機物。
如:衣藻、眼蟲、甲藻、硅藻等藻類,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養分。形態多樣,廣泛分布于淡水和海洋,是重要的初級生產者。
還有一類裸藻(Euglenophyta)也具葉綠體,部分種類在無光時可通過體表吸收有機物質。
(二)異養型(吞噬或腐生)
吞噬作用(動物性營養):通過偽足(如變形蟲)或胞口(如草履蟲)吞噬細菌、藻類或有機碎屑,形成食物泡消化吸收。
腐生生活:分泌酶分解環境中的有機物(如死亡生物殘骸),吸收營養,如部分黏菌。
草履蟲(Paramecium):具纖毛的單細胞生物,通過口溝吞噬細菌和藻類,食物泡消化后吸收營養。
黏菌(Slime mold):如多頭絨泡菌,營腐生生活時會形成原生質團,分解腐爛植物獲取養分,繁殖時形成孢子。
(三)混合營養型
同時具備自養和異養能力:如夜光蟲,有共生藻類時可光合作用,無光時則捕食細菌;部分甲藻在光照下進行光合作用,也能攝取有機顆粒。
溝鞭藻(Gonyaulax):甲藻的一種,含葉綠體可光合作用,也能通過吞噬其他微生物補充營養,部分種類是赤潮的主要成因。
放射蟲(Radiolarian):海生單細胞生物,中央囊外有偽足,可捕捉浮游生物,同時體內常有共生藻類進行光合作用。
(四)寄生型
從宿主細胞或體內獲取營養,多數為病原體:如瘧原蟲(寄生在人體紅細胞中)、錐蟲(引發昏睡病),依賴宿主生存并繁殖。
賈第蟲(Giardia):寄生在人體腸道內,引起腹瀉等癥狀,通過吸附在腸壁獲取營養,是常見的水源性寄生蟲。
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通過白蛉傳播,寄生在人體巨噬細胞中,引發利什曼病(如黑熱病)。
這些例子進一步體現了原生生物營養方式的多樣性,從自養到異養、寄生及混合模式,覆蓋了幾乎所有可能的生存策略,也使其在生態系統中占據了多樣化的生態位。
這些營養方式的多樣性,體現了原生生物對不同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反映了其在生態系統中作為生產者、消費者或分解者的多重角色。
四、繁殖方式
原生生物的繁殖方式多樣,根據種類和環境條件,主要分為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兩大類,部分種類還能在不同環境下切換繁殖模式,具體如下:
(一)無性繁殖
二分裂(Binary fission):單細胞生物細胞核先分裂,隨后細胞質等分,形成兩個子細胞。如草履蟲、變形蟲、多數細菌型原生生物。
出芽生殖(Budding):母體長出芽體,逐漸分化為新個體,如某些酵母菌(部分原生生物歸類)。
孢子生殖(Sporulation):產生無性孢子(如游動孢子),在適宜環境中發育為新個體,常見于黏菌、部分藻類(如綠藻)。
裂殖(Schizogony):細胞核多次分裂后,細胞質包繞每個核形成多個子細胞,如瘧原蟲在紅細胞內的繁殖。
(二)有性繁殖
配子結合(Gamete fusion):產生雌、雄配子(或同型配子),通過受精形成合子,如衣藻在不良環境下會進行有性生殖。
接合生殖(Conjugation):兩個細胞臨時連接,交換遺傳物質后分離,如草履蟲的接合生殖,通過交換核物質增加基因多樣性。
(三)環境適應與繁殖策略
當條件優越時,多以無性繁殖快速增殖(如眼蟲、硅藻)。
如果處于營養缺乏、極端溫度的環境壓力下,則轉向有性繁殖,通過基因重組增強后代適應力,或形成休眠體(如包囊)度過不良環境(如變形蟲形成包囊)。
(四)特殊繁殖方式
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部分多細胞原生生物(如海藻)存在二倍體孢子體和單倍體配子體的交替,類似植物的繁殖模式。
原生生物的繁殖方式與其單細胞特性和環境適應性緊密相關,無性繁殖保證快速繁衍,有性繁殖則通過基因重組提升生存競爭力,這種靈活性使其能在多樣生態環境中存續。
原生生物雖個體微小,卻在生命演化長河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關鍵地位。從單細胞的草履蟲、變形蟲,到多細胞(非組織細胞)的水綿,它們以豐富多樣的形態和生命活動,展現出生物界最原始、最靈動的生命力。它們不僅是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的重要參與者,更是生物學研究的基礎,為人類理解生命本質提供了窗口。原生生物的存在時刻提醒我們:生命的偉大,往往始于微觀世界的精妙與堅韌,每個微小個體都承載著地球生命演化的奧秘與奇跡。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