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丁興旺!這群精靈何以能在鄱陽湖濕地撒野
2025-07-09 16:58 來源: 搜狐正能量
發布于:北京市
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訊 全媒體記者沈冠楠報道:“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麋鹿被譽為“東方神獸”,作為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曾廣泛分布在我國長江、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由于自然變遷、氣候變化、人為干擾等因素,麋鹿一度在我國絕跡。1985年,我國從海外引進麋鹿,開始了這一物種在它們的原生地的種群恢復。
2013年,江西實施“麋鹿回家”計劃。2018年,47頭麋鹿野放至它們的歷史棲息地——鄱陽湖區。
今年是麋鹿回歸中國40周年,江西啟動了2025年鄱陽湖麋鹿監測項目,力求摸清鄱陽湖麋鹿“家底”、棲息地分布及遷移規律。
十二年一輪回,十二載生態守護,這群可愛的精靈在鄱陽湖濕地樂園過得如何?
7月8日,記者從江西省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獲悉,麋鹿種群在鄱陽湖濕地不斷壯大,目前已監測到的麋鹿數量已經超過80頭。
“麋鹿游豐草”的生態畫卷正在贛鄱大地上照進現實。
01
湖深見鹿
回想起一個多月前的那場奇妙邂逅,省林科院王華仍難掩興奮。
5月上旬,作為2025年鄱陽湖麋鹿監測項目的團隊之一,王華和同伴一行三人深入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尋鹿”,經歷兩個晝夜的尋覓后,終于在5月13日于保護區的神宕湖區域發現麋鹿的蹤跡。
▲今年5月,南磯濕地發現麋鹿群 王華攝
神宕湖位于南磯濕地核心區,這里水面寬闊,人跡稀少,水生植物豐富,形成了多樣化的濕地生境。
航拍鏡頭下,日光如碎金般鋪滿湖面,波光粼粼間夾雜著星星點點的褐色剪影。鏡頭拉近,可看到12頭麋鹿在湖中小憩,享受著怡然閑趣。
它們為兩雄八雌,還有一頭小鹿和一頭亞成體。其中,小鹿正和母鹿玩鬧,所過之處水花四濺。另一側,一頭雄鹿則不斷把水草挑到鹿角上,碩大的鹿角纏著飄揚的水草,看上去十分威風。
“這是在向母鹿示好呢!”王華告訴記者。
▲鄱陽湖鴉鵲湖鄉 麋鹿追逐 紀紹琴攝
原來,作為一種“親水”動物,麋鹿極善游泳,一天大部分時間都泡在水中,采食水草、樹葉等。而每年5月到8月是麋鹿的發情交配期,也是其最為活躍的時段,期間,成年雄鹿常以雙角挑舉青草藤蔓等植物以示炫耀,并跟隨和追逐母鹿。此時,雄鹿之間還會開啟一場爭奪配偶權的決斗,互相對峙或雙角頂撞,即所謂的“鹿王”之爭。
半個月后,王華等人又一次在紅星湖區域觀測到11頭麋鹿,種群結構為1雄10雌。
據初步觀察,麋鹿們體態豐腴、皮毛光滑,狀態較好,公鹿身高在1.1米至1.2米,體長在1.7米左右,體重約300斤,屬于成年麋鹿的正常體征。
02
萬里追鹿
麋鹿是濕地旗艦物種,逐水草而居,單日移動距離可達10余公里。
活動區域的不確定性,帶來的直接影響是——給巡護監測工作“上了難度”。
省野保中心野生動物保護科負責人洪日表示,近年來,為加大對麋鹿種群的保護和監測力度,江西將麋鹿列為我省7個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監測物種之一,將鄱陽縣、都昌縣、江西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列為麋鹿監測單元。
同時,省野保中心支持開展了2025年麋鹿種群調查監測項目,全年分階段對麋鹿進行監測,力求摸清鄱陽湖區域麋鹿種群及棲息地現狀。
這項工作落到實地,是一群“追鹿人”日復一日的執著奔赴。
劉道理是鄱陽縣野生動物植物保護中心主任。今年是他“追鹿”的第六個年頭。
▲一頭小麋鹿緊緊跟著母鹿 王華攝
“哪兒有麋鹿,我們就去哪兒。”劉道理說,語氣云淡風輕,背后卻是六載光陰、數萬公里的跋涉。這些年,他輾轉鄱陽、都昌、南昌、鷹潭等地監測麋鹿,曾目睹麋鹿群在晨霧中踏浪而來,鬃毛翻飛間揚起浪花和塵土,也撞見過銀寶湖大橋下的“鹿王爭霸”,記錄下母鹿舐犢的親子畫面,還救助過被困的麋鹿,當然,最常見的情況是“撲了個空”,現場僅余麋鹿的腳印和糞便。
鄱陽湖野生麋鹿的種群發展,也吸引著來自全國的目光。
記者了解到,作為江西“麋鹿回家”計劃的主要參與單位之一,麋鹿野放后,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每年都會派人來鄱陽湖區域開展監測。“我們今年去了都昌與鄱陽的交界區域,看到了6頭麋鹿。”該中心副研究員程志斌透露,下一步,將在監測中加入紅外熱成像無人機等高科技手段。
03
人鹿共生
浩渺鄱湖,麋鹿歸來的故事還在續寫。
實際上,麋鹿的肆意撒歡、自然繁育,正是鄱陽湖持續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的見證。
讓劉道理感觸頗深的是,“2018年野放時,鄱陽湖還沒有禁漁,一些麋鹿會被廢棄的漁網纏住鹿角,導致活動受限,我們就曾救助過好幾例。”由于麋鹿體型雖大,膽子卻小,受驚時攻擊力強,救援風險也較大。劉道理還記得,有一次,他們跟著一頭角上纏繞漁網的麋鹿,邊追邊走了3個小時,直到它累了,才成功取下漁網。
“后來,我們實行了湖區‘清網’行動,為麋鹿解除了隱患。”劉道理稱。一項數據顯示,僅2020年下半年,鄱陽縣分批分次開展了多次野外清網行動,清理了2000余噸廢棄漁網。
這樣的守護,在鄱陽湖已是常態。
▲在鄱陽湖草灘奔跑的麋鹿 省野保中心供圖
2024年7月,十余頭麋鹿被困于新建區成新農場內的小水渠,包括野保、公安、消防、農場員工、當地百姓等在內的多方救援力量迅速集結至現場。救援人員給被困麋鹿的兩只角綁上繩子,在水渠護坡上鋪設木板,合力將四、五百斤的麋鹿拉出水渠。
據省野保中心野生動物保護科洪日介紹,在江西,對麋鹿的守護,已形成一場集立法、監測、宣傳于一體的全鏈條、全領域、全民性行動——
出臺《江西省濕地保護條例》,從立法上守護麋鹿家園。
強化監測環節科技支撐,引入衛星定位、無人機、紅外相機等,為尋鹿追鹿提供科技保障。
結合愛鳥周等活動開展相關科普,舉辦攝影大賽等,助推麋鹿保護“破圈”……
大力推廣麋鹿宣傳,讓百姓一眼“識鹿”;生態理念深入人心,讓公眾主動“護鹿”;筑牢生態保護屏障,讓多方合力“安鹿”。
04
鹿鳴重響
這群在鄱陽湖瀟灑“跑酷”的麋鹿,訴說著一場關于“回家”的故事。
1985年,我國與英國合作啟動了麋鹿重引進項目,先后有38只麋鹿遠渡重洋回國。如今全國數量超1.5萬頭,棲息地數量達到92個。
江西鄱陽湖是麋鹿的歷史分布區之一,也是麋鹿野化放歸的重點區域。
時間撥回到2013年。10頭麋鹿從北京千里迢迢趕赴江西,參與江西省“麋鹿回家”計劃。
2018年4月,新一批從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輸出的30頭麋鹿與與此前繁衍共17頭麋鹿組成47頭麋鹿的混群,被野放至鄱陽湖湖區。47頭麋鹿中,從性別上分為雄性23頭,雌性24頭;從年齡上分為青壯年麋鹿25頭、亞成體18頭、中老年4頭,屬于增長型年齡結構,適合種群繁衍。
鄱陽湖在時隔多年后,終于重現“鶴鹿同春”美景。
▲麋鹿與候鳥 同框 范正初攝
2019年3月6日,鄱陽縣小牛湖發現麋鹿,包含一頭已長出鹿茸的小麋鹿;2022年9月9日,鄱陽湖都昌水域珍珠湖段發現8頭麋鹿 ;同年12月,41頭麋鹿現身南磯濕地,系該區域當時監測到的最大野生麋鹿種群。尤為驚喜的是,麋鹿群中還跟隨著十余頭幼年麋鹿;2024年7月,在南昌縣蔣巷鎮、新建區成新農場等地,30余頭麋鹿從湖區臨時“上岸”,進入農田撒歡奔跑……
種種跡象表明,鄱陽湖麋鹿種群正逐漸恢復,且呈現出分散式、多點式的分布態勢。一泓碧水、潤澤萬物的鄱陽湖,重新成為麋鹿繁衍生息的樂土。
“鄱陽湖野放麋鹿表現出很強的環境自適性。”采訪中,省野保中心野生動物保護科負責人洪日說。
根據監測結果,鄱陽湖野放麋鹿以東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為中心,陸續向整個湖區自由遷移擴散,種群數量從野放的47頭增長到約80余頭,主要分布于鄱陽縣銀寶湖鄉鳴山村、鴉雀湖鄉司馬咀、柘港鄉的企湖、蓮湖鄉的漢池湖和大蓮子湖,都昌縣珍珠湖段至南峰鎮余晃村區域以及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建區成新農場、南昌縣蔣巷鎮等區域。
洪日還指出,鄱陽湖區麋鹿的遷移規律主要受水位影響。“豐水期鄱陽湖水位上漲,麋鹿被迫向向湖區周邊高地遷移,頻繁出現在鄱陽湖周邊鄉鎮的農田、溝渠、堤壩和林地等區域。”洪日說,比如2024年夏季監測到的12頭麋鹿在蔣巷鎮和成新農場內的農田與水渠交匯區域活動近兩個月。而進入枯水期后,它們又遷移回到湖區深處的草洲和湖岸淺水區。
從銷聲匿跡到回歸復壯,麋鹿歸去來兮,生生不息!
復審:黃祥晟
審簽:鄭榮林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